400 186 1886
OA教程
经验分享
安装指引
工作流
ERP教程
经验分享
销售管理
采购管理
生产管理
仓库管理
工程管理
品质管理
财务管理
模切知识交流
经验分享
技术文档
PMS教程
CRM教程
开发文档
其他文档
MIS教程
MAS教程
EBR教程
企业管理
微信好文
读书沙龙
无题
网站管理员
你的工作在消耗你,还是滋养你?
当前位置:
点晴教程
→
知识管理交流
→
『 企业管理交流 』
fangfang
2023年9月20日 12:23
本文热度 797
:你的工作在消耗你,还是滋养你?
K哥的朋友M总,把一个行政专员,提拔成了自己的助理,薪水翻了3倍还多。并不是这个小姑娘长得好看,M总对她有别的想法,而是这位行政确实有栽培的潜力,把一份简单枯燥的贴票据工作,做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深意”。
M总公司里,很多比较忙的团队主管或业绩较好的客户经理,有时候会把自己的一些发票单据请行政部门的小姑娘帮忙贴。这个活很繁琐,也学不到东西,而且也不是行政部“对口”该做的事,因此很不受欢迎,也前前后后吓跑了好几个小姑娘。而这次这个新来的行政专员,不但没被这个工作吓跑,反而在上面用了心。她仔细分析了票据费用发生的项目,和产生的原因,做好了相关的记录、整理,并生成数据图表,直观呈现了费用支出的曲线和当月业绩的对照情况。
M总知道后大为震惊,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行政专员,能在这样一项无聊枯燥的工作上,主动做出这些“创意”。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值得培养,就直接提拔成了自己的助理。K哥听后也觉得这样的员工值得重用,能在一个平平无奇的岗位上,不被看似繁琐没有价值的工作消耗,反而“化腐朽为神奇”,赋予这件事新的意义,确实很了不起。相对于这个行政专员,职场中又有多少人在无声无息间被工作消耗,既没有离开,也没有改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0
1
工作如何消耗你?
工作对你的消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消耗
上司PUA是职场情绪消耗的重要原因。K哥曾收到过粉丝的私信,谈起被领导PUA的经历。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方案交给上司,不但没收到任何建设性的反馈,反而劈头就是一句“什么鬼?太烂了!重做”;战战兢兢做了第二版,领导又是一句“你是猪脑子吗,改一遍还做成这样……”总之,从她的上司那里永远看不到指导、指正和赞美,有的只是毫无头绪的指责和不满。最终小姑娘患上了忧郁症,离职后一年多才从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泥沼里走出来。
除了极端的PUA外,在关系相对复杂的职场环境中,单单维护人际关系也要损耗我们很多能量。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社会学家霍奇柴尔德将“员工要根据组织的情感规则,来调整外在行为表达,在工作中表现出令组织满意的情绪状态”这一过程称之为“情绪劳动”。而且这一现象是极其普遍的,身在职场的打工人大概都懂,不管你是不满、委屈,或者是愤怒,大家都要管理好个人情绪,以符合工作需要,不然就是不职业、不专业。虽然成熟的职场人,大都将其视为理所当然,但不得不说,这种情绪劳动,也是一种无形的消耗。
此外,职场中还存在因为自身情绪波动产生的情绪消耗。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曾提出“自我损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控制意志、选择行为、做出决策都需要心理能量,而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短期内只能进行有限次的自我控制,你需要控制的行为越多,消耗的能量也越多。比如,你一边认为手里的活儿毫无意义,一边又要努力说服自己“这是工作,必须要做”,在这种非常矛盾的情绪拉扯中,一个人的能量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耗,即使做一些很简单的事,也会觉得身心俱疲。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在公司并没有太忙,但也总是满满疲惫感的重要原因。
2、技能消耗
打工人选择一家公司,除了挣钱以外,学习技能、积累经验,通常也是大家的重要目标。
但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在工作上的技能消耗,远超出了它带给你的积累和回报,那这样的公司还值不值得留下来,就需要好好思考了。
K哥有一个朋友,是一家小MCN公司的老板,总听他抱怨运营难招,招到也留不住人,干几个月就跑了。出于好奇,我问朋友他们公司运营主要做什么工作,朋友回答这个岗位的活儿很简单,一点也不费劲,并以社群私域运营为例,向我科普了一个这个岗位的工作日常:
早上到了公司,运营在用户群里发一轮早报;接着挑选一些商品链接,丢在群里;然后看有没有用户反馈,并挨个回复;再根据群里氛围,给大家发发红包,刺激大家点点链接,中间再穿插一些踢人、拉人的动作…
介绍完,朋友以一种无奈不解的语气问我:“天天就这点活,闭着眼睛都能干,一个人负责三五十个群,有难度吗?”听他说完我心想,如果每天都是干这些活,机械僵化、一成不变,别说年轻人,我也干不下去。
这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一位45岁的中年人和一名25岁的小伙子,同时应征路口举牌员工作。老板告诉他们,举牌一天的薪资都是100元。中年人听完后觉得很不满意,认为自己有5年以上的举牌经验,不该和年轻小伙子拿一样的钱。老板听了他的牢骚,用手指了指前面路口一个蓬头垢面、弯腰驼背的工作中的举牌员说:“论经验;他都举了15年了,每天100元的工资也没变过。”
人性总是贪图安逸,在工作上也总喜欢做些挑战不大、甚至无须动脑费神的活儿,但时间久了,就会出现无法成长,不能进步的弊端。让自己超长时间的低质量投入,变得越来越失去价值。从而出现“1年经验用N年”的技能内耗现象,严重限制职场人视野的提升和前途的发展。
3、价值消耗
职场里曾流行过一个概念,“伪工作者”。硅谷投资人吴军,在他的《见识》一书中,给这类人下过一个定义:不去做那些优先级高的事情,而是每天应付事务性工作的人。这些伪工作者明明可以通过学习更新的技能,实现更高效地工作,但他们偏偏没那么做,而是沿用着过去的技术和经验,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不重要、低价值的重复性工作上面。
最近两年还流行另一些职场名词,比如摸鱼、划水,用来形容对工作没有积极、正确的态度,而是偷懒耍滑,尽其所能消极怠工的行为。这和上面谈到的“伪工作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却非常相似,他们都在做着价值消耗的事。不但不能为公司创造新价值,而且也在一点点丧失自身的价值。
脱口秀演员呼兰,在舞台上说过一句让人会心一笑的话:“工作躺有躺的价格,卷有卷的价格。”但这种消耗,真不能太久,不然下场可能不止只是贬值,还有可能是出局。
02
工作如何滋养你?
一份能滋养你的工作,同样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1、认知升级
猎豹移动创始人傅盛曾说过:“认知,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在他看来,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之间的差距,最多是菜鸟和熟练工的差距;而认知的差别才是最本质的,也难以量化,却极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天差地别。一份能滋养你的工作,一定能刺激你不断努力提升认知。
大佬张一鸣的自我迭代的能力,是圈内公认的。工作上他对自身的要求是“自己的成长要比公司快”。虽然平时日理万机,但他并没有被融资、运营、竞争耗尽能量,而是留有更多的精力,去优化自身的“认知算法”。
有一次,某平台在“中国互联网创新产品”评选活动中,选出了50个年度创新产品。张一鸣知道后非常兴奋,他拉着公司的核心人员集中闭关,花了2天时间,把这50个入选产品,仔仔细细研究了一遍。因为在他看来,这个评选已经帮他在众多产品中筛选出了最优秀的一批。而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就能看到不同的产品思维和用户思维,绝对是刷新认知的绝佳方式。
作家蔡垒磊在《认知突围》一书中说过: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看不到某事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就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动力。如果你的工作能给你带来提升认知的动力,也就意味着它很有可能帮你走出舒适圈、打破旧的窠臼藩篱,拥有更好的事业和前景。
2、能力修炼
能滋养你的工作,一定能让你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和提升。不管平台是大是小,做的事是平凡还是伟大。
作为阿里007号员工、“十八罗汉”之一的彭蕾,最开始只是一名普通教师,后来追随马云创业后,几乎做遍了阿里除技术岗之外的所有工作,行政、人事、编辑、运营、财务等等。后来有人问她“像一块砖一样被搬来搬去,心里是怎么调试的?”,彭蕾回答“我把每一次工作的变化,当成自己新上的一门课,每一个新岗位都能学到新的东西,让自己的综合能力得到锤炼和提升。”
正是彭蕾这种强大的韧性和学习能力,后来才让马云敢于把危难之际的支付宝,托付给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彭蕾。当时有人质疑彭蕾的能力,认为她没能力做支付宝CEO,马云听后反问对方一句:“彭蕾还需要证明她的能力吗,该证明的她早就证明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马云的眼光和彭蕾的能力,当初被马云痛斥“烂透了”的支付宝,在彭蕾手中脱胎换骨,成为无数中国网民使用频率最高的APP之一。
3、心力锻炼
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除了能让自己的能力得以提高,还能让自己的心力得到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皮实
彭蕾在某次湖畔大学“阿里人才观”的内部分享中,提到阿里巴巴对人才的要求,其中有一条就是要“皮实”。一个人足够皮实,就会像皮球,你拍他一下还能弹起来,而且你拍得越用力,他就弹的越高;这样的人,放在什么岗位都放心。而一个不够皮实的人,你拍他一下,可以分分钟碎一地,有机会都不敢给他。
董宇辉在以前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很享受也很习惯传道受业被学生尊重的工作形态。后来转做直播带货,最开始也是自尊心碎了一地,有人骂他丑,有人说他装,而且一直不出业绩,在公司内部也有人对他很不待见。这让董宇辉非常压抑,甚至一度严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胜任不了这份工作。但还好他够皮实,咬紧牙挺了过来, 这份让他备受“打压”的工作,最终成了他华丽蜕变的助推器。
后来,董宇辉在接受采访中由衷感慨:“这个世界并不会一直善待你,你的脆弱有时候会成为致命的缺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中,不断强化自己,将玻璃心换成钢的。”一份滋养你的工作,不仅能让你变得“抗打”,也能让你变得“能打”。
2)反脆弱
沃尔夫定律(Wolff's Law)是关于骨骼骨骼成长的规律,主要是指人体的骨骼如果长时间接受外部压力,就会增大骨骼质量的密度和稳定性。一份可以滋养你的工作,也有让你的“骨骼”变得更硬、更稳的功效,换句话说,有帮助我们“反脆弱”的价值和作用,一个人的反脆弱能力,如同骨头的生长那样长,会随着压力的不断增加,而变得更强壮。
塔勒布在《反脆弱》一书说过:“脆弱的事物喜欢一成不变的安宁环境,而活的东西才喜欢波动性。验证是否活着的最好方式,就是查验你是否喜欢变化。”为了在职场持续“活下去”、持续获得反脆弱的能力,就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的适应性、创新性和危机感,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压力源”,帮自己长出更强壮的骨骼。
3)对抗“习得性无助”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有一段经典对白。12岁的玛蒂尔问40岁的杀手里昂:生活总是这么难,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里昂回答:一直都是如此。在职场中,也有人会产生疑问,是所有工作都让人绝望,还是只有现在这一份。
20世纪60年代,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实验中发现,狗在受到多次无法摆脱的电击后,即使把它放到可以轻松逃脱电击的新环境中,也变得不会逃脱。就像是放弃了所以控制权,听任摆布。塞里格曼在后来的持续研究中发现,人类也存在这种心理,并最终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一理论表现在工作上,就是当一个人发现自己努力很久,但却始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得不到肯定,就开始感到无力抵抗某种“影响命运的力量”。当你开始相信这种“命运”,便会开始觉得虚无,不再乐观,充满挫败感,仿佛一切努力都是无益的。
想象一下,你的老板给你一个厚厚的电话名单,让你电销陌拜,但你无论多努力,一天打12个小时的电话,也不一定有满意的结果。其实这并不见得是因为你不会沟通、不懂话术,而是这种营销方式本身,已不再符合时代趋势了。如果还是采用这种方式,即使你离开这家公司,去另一家公司卖别的产品,可能依然得不到好的结果,慢慢也就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而如果你的工作,是通过新媒体、短视频等更直观、更有表现力、更能为现代人所习惯的方式营销,其效果则可能会远超你的想象。
一份真正能滋养的工作,一定能让你增长信心,给你带来希望,帮你对抗这些“习得性无助”。如果不是,那可以考虑在合适的时候离开了,一定要相信,并不是每一份工作都那么糟糕,你有选择的空间和权利。
历史学家许倬云把工作比喻成雕刻,“每次你尽心尽力做好一个事情,就等于拿你自己当作雕刻的一个艺术品。工作就是雕塑你自己。”作为职场人,谁不想把自己把雕塑得更成功,更有魅力?那就在工作甄别上,多加用心,选择那些能滋养你的,远离那些一直消耗你的。
该文章在 2023/9/20 12:24:00 编辑过
关键字查询
工作
相关文章
正在查询...
Copyright 2010-2024
ClickSun
All Rights Reserved